zhōng

中和


拼音zhōng hé
注音ㄓㄨㄥ ㄏㄜˊ
词性动词

中和

词语解释

中和[ zhōng hé ]

⒈  使中和。

用酸中和碱。

neutralize;

⒉  相对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质。

酸碱中和。

neutralization;

引证解释

⒈  同“中和”。

《汉书·叙传上》:“欥中龢为庶几兮, 颜 与 冉 又不得。”
颜师古 注:“龢,古和字也。”
明 宋濂 《瑶芳楼记》:“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慾之邪,宣以中龢之正。”
1. 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东观汉记·张纯传》:“谦俭节约,闺门中和。”
唐 权德舆 《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
清 赵翼 《安宁州汤池》诗:“性真抱中和,元气葆温燠。”

⒉  中正平和。

《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杨倞 注:“中和谓宽猛得中也。”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闻其声音,油然愉快,游神宇下,含履中和。”
朱自清 《山野掇拾》:“他是个含忍与自制的人,是个中和的人。”

⒊  道教语。指元气。

《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四:“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

⒋  化学、物理名词。(1)指相当量的酸和碱互相作用生成盐和水。(2)指抗毒素或抗毒血清跟毒素起作用,产生其他物质,使毒素的毒性消失。(3)指物体的正电量和负电量相等而不显带电现象的状态。

国语辞典

中和[ zhōng hé ]

⒈  儒家以中正平和为中庸之道的精神修养。后亦泛指平衡稳定、不受干扰的状态。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荀子·致士》:「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

⒉  中和反应的简称。参见「中和反应」条。

⒊  地名。隶属新北市中和区,北侧紧临板桥区,南接土城、新店,东界永和区。以旧时的中坑、漳和二庄而得名。民国六十八年一月一日,与永和同时升格为县辖市,民国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又改制为中和区。在建设上,一度落后永和甚多,自华中桥通车后,发展迅速,已能与永和并驾齐驱,台北捷运中和线通车后,更加速了繁荣。境内名胜古迹首推圆通寺。

英语Zhonghe or Chungho city in New Taipei City 新北市[Xin1 bei3 shi4], Taiwan, to neutralize, to counteract, neutralization (chemistry)​

德语neutralisieren (V)​

法语neutralisation

分字解释


※ "中和"的意思解释、中和是什么意思由千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这就好像是在一场高赌注的赌局中和对方打了个平手:尽管非常失望,但还是能让人小舒一口气。

2.到了瑷珲那头跟你老舅好好学学怎么做生意,别像初中和许昌这个学校似的,都是半途而废。

3.当你走下观看节目是,你沉浸在这个世界,你在半小时或一小时中和它同呼吸共命运。

4.我们站在一片原野上,绿草如茵,天空中和风吹着白云。我抬眼望去,但见万里晴空,满是风筝在飞,绿的、黄的、红的、橙的。它们在午后的阳光中闪耀光芒。卡勒德·胡赛尼

5.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奥斯特洛夫斯基

6., 人们追逐财利,就如同往水中和火中跳一样,前面的人虽然已经败亡,但后来的人却并不会因此退缩,反而重蹈覆辙。

7.中和殿里,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基上,前有造型优美的仙鹤、炉鼎,后面是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壁辉煌,既庄严又富丽堂皇。

8.我们是人,六尺之躯七霸王餐人寿,一种常依本能行事却又拥特殊回想能力懊恼能力的古怪生物,又活在一个处处是惯性事事是制限的星球上。尤其,每一次我们总是得在最窄迫的时间缝隙中和最不合适的心绪之下做出生命中也许最难回头的抉择;以及,总是在最没知没觉中做成多年之后才知道何其致命的。唐诺

9.游戏橘子董事长刘柏园是白手起家的中和囡仔,从家乡出发,开创电玩事业成为*弯的数码游戏龙头,版图也横跨全球。

10.因此,尽管孔、孟竭其一生之力,满怀一腔救世热忱,四处奔走呼号,“中和”境界仍然仅仅是存留其心底的一个美好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