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梦的成语

有关梦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梦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梦幻泡影佛教用语。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红尘客梦红尘:佛家指人世间。比喻尘世虚幻。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遥望见城南巷翠山色好,把红尘客梦全消。”
梦中说梦原为佛家语,比喻虚幻无凭。后也比喻胡言乱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96卷:“复次善勇猛,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种自性。如是所说梦境自性都无所有。何以故?善勇猛,梦尚非有,况有梦境自性可说。”
黄粱美梦黄粱:小米。煮一锅小米饭的时间;做了一场好梦。比喻虚幻的梦想。唐 沈既济《枕中记》:“怪曰:‘岂其梦寐耶?’翁笑曰:‘人世之事亦犹是矣。’”
黄粱一梦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唐 沈既济《枕中记》:“怪曰:‘岂其梦寐耶?’翁笑曰:‘人世之事亦犹是矣。’”
梦魂颠倒比喻心神恍惚,失去常态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9卷:“只因财利迷心,身家念重,时时防贼发火起,自然梦魂颠倒。”
白日做梦大白天做起梦来。比喻脱离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明 豫章醉月子《精选雅笑 送匾》:“以为必中而遍问星相者,亦是白日做梦。”
南柯一梦南柯:朝南的树枝。指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宋 黄庭坚《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四首》:“香从灵坚陇上发,味自白石源中生。为公唤觉荆州梦,可待南柯一梦成。”
梦熊之喜梦熊:指生男孩。祝贺生男孩之语。
重温旧梦重:再一次;温:复习。重新经历旧日的梦境。比喻再次经历或回忆以前美好的事情或情境。也作“旧梦重温”。明 汤显祖《牡丹亭 寻梦》:“天呵,昨日所梦,池亭俨然,只图旧梦重来,其奈新愁一段。”
白日梦白日做梦。比喻不切实际的、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朱自清《论百读不厌》:“他们没有多少自由,却有做白日梦的自由。”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厉公大喜曰:‘寡人闻仲之言,如梦初醒。’”
春梦无痕比喻世事变幻,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不留一点痕迹。宋·苏轼《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夜长梦多比喻时间拖久了;事情就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清 吕留良《吕晚村先生家训真迹》:“荐举事近复纷纭,夜长梦多,巩将来有意外,奈何?”
至人无梦至人:指思想道德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做想入非非的梦。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五十九回:“自古至人无梦,梦境忽来,未必无兆。”
魂牵梦萦牵:牵挂;萦:萦怀。某事牵动灵魂;萦绕于梦中。形容万分思念。也作“魂牵梦绕”。宋 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
梦断魂劳睡梦中也在思想着,弄得神魂不宁。亦作“梦断魂消”。元·王元和《小桃红·题情》:“又不敢对着人明明道,只落的梦断魂劳。”
梦寐以求寐:睡着。睡觉做梦时都在追求。形容期望或追求的迫切。《诗经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黄粱梦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金·元好问《过邯郸四绝》:“死去生来不一身,定知谁妄复谁真?邯郸今日题诗客,犹是黄粱梦里人。”
痴人说梦痴:呆;傻。原指对傻子说梦话;傻子信以为真。现在比喻凭妄想说根本办不到的荒唐话。宋 无名氏《爱日斋丛钞》第三卷:“苏公肯亦效痴人说梦邪?”
梦想颠倒比喻心神恍惚,失去常态《西游补》第一回:“卷做一团,塞在猪八戒耳朵里,口里乱嚷道:‘悟能,休得梦想颠倒。’”
睡生梦死整天像在睡梦里一样。形容糊涂地生活。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7回:“他逐日睡生梦死,奴那里耐烦和他干这营生。”
恍如梦寐指好像做梦一样。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张鸿渐》:“两相惊喜,握手入帷。见儿卧床上,慨然曰:‘我去时儿才及膝,今身长如许矣!’夫妇依倚,恍如梦寐。”
浮生若梦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象。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庄周《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好梦难成在睡眠时,要想做个好梦也是不轻而易举的。比喻美好的幻想难以变成现实。宋·聂胜琼《鹧鸪天·寄李之问》:“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梦梦查查形容人乍醒时的恍惚、迷糊。
黄梁一梦黄米饭尚未蒸熟,一场好梦已经做醒。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唐·李泌《枕中记》:“卢生欠伸而寤,见方偃于邸中,顾吕翁在旁,主人蒸黄梁尚未熟,触类如故,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耶?”
梦里蝴蝶比喻虚幻不真实的事情。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黄梁美梦黄米饭尚未蒸熟,一场好梦已经做醒。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唐·李泌《枕中记》:“卢生欠伸而寤,见方偃于邸中,顾吕翁在旁,主人蒸黄梁尚未熟,触类如故,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耶?”
一场春梦比喻过去的一切转眼成空。也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落了空。唐 卢延让《哭李郢端公》:“诗侣酒徒销散尽,一场春梦越王城。”
庄周梦蝶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典出《庄子 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鹏游蝶梦《庄子·逍遥游》载鲲化为鹏徙于南溟之事,又《齐物论》载庄周梦为胡蝶之事。后以“鹏游蝶梦”谓变幻夸诞之谈。《庄子·逍遥游》载鲲化为鹏徙于南溟之事,又《齐物论》载庄周梦为胡蝶之事。
梦熟黄粱黄粱:粟米。比喻美好的愿望如同梦幻一样。明·无名氏《鸣凤记·林公避兵》:“只见他一似宰予昼寝,孟轲隐几,梦熟黄粱,庄周梦蝶正颠狂,周公事业成何望!”
梦断魂消在梦中也思念,思想上不得平静。明·高濂《玉簪记·擢第》:“满目新红惊树杪,莺啼处梦断魂消。”
眠思梦想睡梦中也在想念。形容思念之甚。《醒世悟言 李玉英狱中讼冤》:“且说那禁子贪爱玉英容貌,眠思梦想,要去奸他。”
同床异梦睡在一张床上;做着不同的梦。原指夫妻感情不和。比喻同作一件事;各有各的打算。宋 陈亮《与朱元晦秘书书 乙巳春书之一》:“同床各做梦,周公且不能学得,何必一一说到孔明哉!”
梦梦铳铳形容乍醒时的恍惚、迷糊。
庄生梦蝶庄生:战国人庄周。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胡蝶。比喻梦中乐趣或人生变化无常。亦作“庄周梦蝶”。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大梦初醒象做了一场大梦才醒。比喻被错误的东西蒙蔽了许久,开始醒悟过来。《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梦笔生花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梦劳魂想劳:烦。在梦中也思念,思想上不得平静。明·高濂《玉簪记·依亲》:“我媳妇孤身在那方?痛杀我梦劳魂想。”
生桑之梦梦见桑树从井中长出。比喻死期将至。晋·陈寿《益都耆旧传》:“何祗梦桑生井中。赵真占曰:‘桑非井中之物,桑字四十八,君寿恐不过此。’祗年四十八而卒。”
熊罴入梦旧时用于祝人生子。《诗经·小雅·斯干》:“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如梦如醉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同“如醉如梦”。叶圣陶《母》:“‘我如梦如醉的离开了他。”伊揩着眼泪,继续说。”
熊罴叶梦熊罴:猛兽;叶:通“协”;叶梦:符合梦中所见。祝贺人生子。《诗经·小雅·斯干》:“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痴儿说梦痴:呆,傻。原指对傻子说梦话而傻子信以为真。比喻凭妄想说不可靠或根本办不到的话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向痴儿说梦,且作山人索价,颇怪鹤书迟。”
邯郸梦邯郸:古赵国都城。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宋·王安石《中年》诗:“中年许国邯郸梦,晚岁还家圹埌游。”
蕉鹿之梦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覆之以蕉,不胜其喜。”
江淹梦笔传说南朝梁江淹夜梦郭璞索还五色笔,尔后为诗遂无佳句。后因以“江淹梦笔”喻才思减退。元·白朴《恼煞人》:“宋玉悲秋愁闷,江淹梦笔寂寞,人间岂无成与破。”
人生如梦人生就好象一场梦。比喻世事无定,生命短促。亦作“人生若梦”。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如梦方醒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寡人闻仲之言,如梦初醒。”
梦里南轲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唐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宋 黄庭坚《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诗四首》之三:“为公唤觉荆州梦,可待南轲一梦成。”
好梦难圆比喻好事难以实现。明 汤显祖《紫钗记 剑合钗圆》:“彩云轻散,好梦难圆。”
更长梦短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更长:指漫漫长夜;梦短:指睡眠不踏实,极易醒。形容思绪烦乱,很难入眠。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步步娇〉》:“可怜正凄凉正眠,冷清清把纱窗半掩,更长梦短使人愁闷添。”
丹漆随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齿在逾立,则尝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后以“丹漆随梦”指追随前哲。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齿在逾立,则尝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飞熊入梦原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望。后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西汉 司马迁《史记 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槐南一梦比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明 王錂《春芜记》:“正是只将桑海千秋事,付与槐南一梦中。”
魂颠梦倒犹言神魂颠倒。明·冯梦龙《锦堂月·金阊纪遇》套曲:“魂颠梦倒神未定,忽听得雨骤风狂闹五更。”
醉生梦死像在醉梦中那样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确而颓废、沉沦。宋 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醉死梦生见“醉生梦死”。郭沫若《前茅·哀时古调》:“陈涉、吴广起田间,农民之中今在否?一笔,全勾,醉死梦生俦!”